太能吃,不吃东西就会难受和焦躁,甚至出现一些病态表现,这些症状都被列入“食物成瘾”的范畴。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但进食的原因往往不仅仅是满足每日能量需求。当过量进食成为一种难以打破的模式时,就可以看作是某人对食物成瘾。
例如,高糖分零食可激活大脑伏隔核,伏隔核也被称为依伏神经核,在大脑的奖赏、快乐、成瘾以及安慰效果等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摄入海洛因、可卡因等成瘾物质后,脑部就会出现类似的激活模式。可见,“食物成瘾”真的存在。“食物成瘾”这一概念虽然逐渐被接受,但因缺乏对其机理的足够了解,它还未能被纳入真正的临床诊断标准。
饮食中过多的糖分会造成血糖波动,先是血糖升得过高,然后在大量胰岛素作用下,血糖又很快降到低谷,重新产生对甜食的渴望,形成恶性循环。而大量胰岛素还会让人觉得困倦,这也是吃甜食容易犯困的原因。摄入过多的糖分会导致体内铬的流失,铬元素对于调控人体血糖非常重要。
脂肪不仅提供能量,而且是食物中香味的重要来源,能刺激食欲。但是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和肥肉中的饱和脂肪都属于不健康脂肪,如果对这类食物特别有瘾,可能暗示身体缺乏含有必需脂肪酸的健康脂肪,如鱼和坚果中的脂肪。
肥胖
肥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公共卫生难题,肥胖的致病因素及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焦点。有研究指出,肥胖不仅是由于个体缺乏减肥的意志和努力所导致,它与过度进食、药物滥用等行为在多巴胺信号传导和大脑奖赏系统的高度激活有一定相似性。
暴食症
食物成瘾与某些饮食障碍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暴饮暴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中大多会出现食物成瘾的症状。暴饮暴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由内疚、羞愧等消极情绪引发,发作时伴有不可控的进食欲望和行为、直到撑得难受为止,不分时间和地点、也不在乎食物本身,它具有周期性发作特点,患者由于自知难堪,通常独自饮食,事后感到内疚。
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是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并伴随防止体重增加的补偿性行为以及对自身体重体形过分关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神经性进食障碍。从行为特征及内涵上看,食物成瘾与暴饮暴食症、神经性贪食症似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原因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另有研究也发现,食物成瘾者中约有一半的人都会有情绪问题,比如焦虑等,所以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很重要的,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从食物成瘾者的选择来看,越是好看越是口感浓烈或带有强烈味蕾刺激的食物越容易上瘾,包括腌制食物和快餐类产品。得不到这样的食物,成瘾者就会产生跟酒瘾、烟瘾患者一样的焦虑、沮丧和紧张情绪。反之,会有兴奋和满足感。
而食物成瘾高发人群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饮食不规律,不能按时吃一日三餐;
2)在外就餐频率高;
3)经常用零食替代正餐;
4)过度限制饮食;
5)儿时养成嗜甜的习惯;
6)严重挑食、偏食;
7)经前综合征;
8)习惯用吃东西来减压。
时至今日,“食物成瘾”并没有特别好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来解决,肥胖人群则可以采取医学减重,减重成功后患者的脑白质损伤会慢慢恢复,对食物依赖也会有所下降。如上文所述,“食物成瘾”的形成与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因此,在破除“食物成瘾”时,改变生活及饮食习惯最为关键。
运动
运动是防止“食物上瘾”的好办法。研究发现,慢跑、游泳等强度适中,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的运动过后,大概1个小时内,机体消化和吸收能力会受到抑制,让人不想马上进餐。
停止节食减肥
节食是一种和生理本能对抗的减肥方式,不仅成功率低,而且反弹严重,长期为之对身体有害。节食容易使身体处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不足的状态,基础代谢降低,身体频繁地在节食和暴食两种状态之间切换,不仅会使脏器慢性受损,而且还会造成食欲控制失调的心理疾病。
维持血糖平稳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食物,例如全谷、粗粮、杂粮、薯类;主食搭配鱼肉或者蔬菜一起吃;遵守少食多餐的进食原则,两餐之间吃些水果或者酸奶;餐后半小时内不要坐下或者躺下;平时多做力量练习,通过增加身体肌肉含量,增加肌糖原储备能力,保证血糖平稳释放。
增加优质脂肪的摄入
即使是脂肪摄入达标甚至超标的人群,也可能存在优质脂肪酸ω -3摄入不足的情形,这是因为大多数常见食用油和肉类主要提供ω-6脂肪酸,只有鱼类、核桃、亚麻籽、南瓜子等少数食物中才含有ω-3脂肪酸。选择以鱼类食物补充优质脂肪酸时最好选择三文鱼、秋刀鱼、沙丁鱼、带鱼、黄花鱼等脂肪含量稍高的品种。严格控制不健康脂肪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等反式脂肪高的食物和肥肉等饱和脂肪高的食物。
食物多样化
数量上尽量做到每天的食材种类达到25种,每周达到150种;品种上要尽量涵盖主食类(包括全谷杂粮和薯类)、蔬菜类(包括绿叶菜、根茎类、瓜茄类、菌藻类等)、水果类、大豆或豆制品、蛋奶类、瘦肉、鱼虾或者其他水产品、坚果等食材,保证各种微量营养素摄入充足。
用水果替代白糖、糖果以及各种中西式甜点,水果不仅能提供甜味,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每天摄入200g-400g的水果,无论是对缓解嗜糖症状,还是对身体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
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把握“适时”、“适度”这两个原则,零食是可以吃的。那么不同的人吃零食有没有一些注意事项呢?比如小朋友要怎么吃,吃哪一类零食最好?妊娠期的女性可以吃哪些零食?老年人吃哪些零食有益健康呢?
儿童食用零食除了要做到适时、适量外,还应该多以富含钙、蛋白质、纤维素的健康零食为首选,如乳制品、新鲜水果、全麦食品等。多喝白开水,少喝含糖饮料,含30%以上果汁的饮料可以适当饮用,果汁含量不足30%的饮料或碳酸饮料最好不喝。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胃相对小,正餐不一定能满足孩子的营养需要,在正餐过后两小时左右应补充一些零食。但吃零食也要因人而异,如果正餐吃得少,就应该补充适量零食;如果正餐吃得比较多比较好了,就不一定要再补充谷类食物了。
零食应该有选择地吃,家长应在大型超市买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零食,绝对禁止孩子在学校外、马路边、地摊儿上买零食。一是原料来源无法保证,二是其储存条件差。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有害因素敏感,抵抗力比较差,容易生病。
妊娠期对于女性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对营养的需求也要高于没有怀孕的同龄人。但是,由于怀孕后期胎儿会压迫母体的消化系统,容易产生饱胀感,以致影响食量。
妊娠期间营养不足会直接危害孕妇和胎儿,此时就可以采用吃零食的办法来拓宽养分的供给渠道。奶制品和新鲜水果是首选,另外还可以换着花样地吃些芝麻及核桃、杏仁等坚果,对妈妈和宝宝都有益处,每日以不超过25克为适量。
随着年纪的增长,人的消化机能会逐渐减弱,应该采取少吃多餐的原则。每天除了三顿正餐以外,还应有两顿左右的加餐。
老人吃零食可以选择两大类食物:一是新鲜水果,二是坚果。
水果要选择新鲜的、维生素含量高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猕猴桃、西瓜等。
坚果可以选择核桃、杏仁、花生等,坚果中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但是要注意度的把握,每天食用不要超过25克。
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吃一些含钾高的零食,如橙子、香蕉、南瓜饼、土豆泥等,可以起到平稳血压的作用。
Copyright 2020 yaoxie.com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闽)-经营性-2019-0023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国A20150004
闽ICP备14018699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40006 闽公网安备35030502000131号 营业执照:91350300056126227U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备案编号:(闽)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01号
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闽)网药平台备字 (2023) 第000004-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