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超市堆满了琳琅满目的高档食品,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可你是否知道其中许多食物都是致癌和促癌的。30年来,中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有了大幅提高,这与中国工业化生产和经济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因此,癌症的高发病率与我们的饮食密切相关。
癌症是由特定的因素诱发,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在诸多癌症中,30%的癌症由吸烟所致,35%~50%的癌症是由饮食不当所致。事实上,这些“从口而入”的致癌因素较其他致癌因素应该更容易控制,应该成为我们预防癌症的首要防线。
为了预防癌症,我们提倡“五不”,即不吃发霉食物;不吃烧焦食物;不吸烟;不偏食;不吃过热过烫食物。
首先要不食熏、烤和霉变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致癌物,如霉变花生和玉米含有黄曲霉素,食后容易患食管癌、胃癌、鼻咽癌、肝癌等。
腌制、烟熏的食物中常常含有“亚硝酸盐”致癌物,如腊肉、火腿、香肠、热狗等,另外烧烤时直接用火烤的食物,最容易产生“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这是一种强致癌物。
有研究显示高热量及高脂肪的摄取,尤其是动物性脂肪,会增加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
高脂肪饮食会影响荷尔蒙的分泌,使乳腺、子宫、前列腺、睾丸等发生癌变。
大量吃速食食品者,癌症发生率比完全不吃速食食品的人高3 倍多。
现在西方营养界也建议,防癌抗癌要少吃肉。如果吃肉,每日红肉的摄取量应低于80g,脂肪和油的能量不应超过摄入总能量的30%。每天吃瘦肉的量超过75g,就会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升高,从而更容易患乳腺癌。
少食精米白面,补充纤维素也很重要。研究发现,大量食用面包可使患肾细胞癌的风险提高94%,意大利面和大米吃得过多也会使患一般癌症的风险提高29%。与此相反,多食蔬菜则能使患肾癌的风险降低36%。
费城的一个研究团队通过近十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多食奶制品会增加男性患前列腺癌和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蛋白质摄入过多也是生癌的一个因素,因为人体吸收不了的蛋白质就会滞留于肠道中变质,产生氨、吲哚、硫化氢等毒素,刺激肠壁诱发癌症。
日本东京的研究人员发现,“每顿都吃得很饱”和“基本吃八分饱”的人相比,前者患癌症的概率更大。暴饮暴食的同时,如果还酗酒、吸烟,会使身体雪上加霜。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的肿瘤都与此有关。
21 世纪以来,更为广泛、更为直接的致癌和促癌食物则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的致癌作用,可能与所含脂肪酸的结构和平衡发生变化有关。据美国研究证实,ω-6 脂肪酸具有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有致癌作用;ω-3 脂肪酸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作用,因此有防癌作用。转基因食品与原生的同类食品相比,抑制癌症的ω-3 脂肪酸含量减少,促癌的ω-6 脂肪酸含量增加。
西医鼓励癌症患者实行高营养饮食,因为西医治疗癌症采取伤害身体的手术、放疗、化疗。。然而长期的高营养其实是癌症发生的一个因素, “三高”食品在中医看来这些都是阳性食物,而癌细胞正是在长期高热量的“阳亢”营养环境中滋生和突变的,因此癌细胞具有高耗能、高代谢、高繁殖的“阳亢”特点。
在临床上,许多中老年人由于长年服用“三高”食品,先出现持续高血脂,5年后出现持续高血压,10年后继发糖尿病,再过10~15年诱发癌症。因此,癌症的发生对这一部分患者来说,是长期高营养的结果。从东方营养学来看,高能量的阳性食物蓄积在体内,患者因年老体弱,自身的代谢能力降低,加之缺乏锻炼未能将过多的热量及时消耗或散发出去,致使多余的营养和代谢不完全的废物蓄积在体内,发酵发热产生致癌毒素。《黄帝内经》说:“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在癌变阶段和癌症的早中期,临床上看到的癌症患者多表现为阳性的“热证”。
中医在治疗癌症初期,常采用清热解毒法。即所谓的“治癌症先治热”,帮助患者散发掉蓄积在体内的多余热量,排除掉体内的各种毒素。
那么癌症患者此时应该怎样吃?我们的食疗原则首先应当尽量避免食用高热量的阳性食物,例如羊肉、狗肉尤其要避免。原则上我们主张癌症患者以食阴性的素食为主,这是为了改良和铲除在体内滋生癌的“土壤”,也是治癌之本。
人每天都要吃饭,饮食与癌症的关系最为密切,稍不注意,各种致癌物就会进入身体,蓄积在体内,使我们防不胜防。为此,面对我国癌症发病率每年以3.9% 的速度攀升的严酷现实,我们首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吃对食物,这是预防癌症首要的一环。
(责任编辑:药械网www.yaoxie.com)
Copyright 2020 yaoxie.com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闽)-经营性-2019-0023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国A20150004
闽ICP备14018699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40006 闽公网安备35030502000131号 营业执照:91350300056126227U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备案编号:(闽)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01号
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闽)网药平台备字 (2023) 第000004-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