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安徽省药监局发布了一则关于同意合肥市九万里医药有限公司等药品经营企业歇业的函。同时,文件还公示了目前仍在歇业期间的63家药品经营企业,全部为企业自主申请,恢复经营的时间企业未确定。
在人民法院公告网信息中发现,自2020年以来有近20家医药企业已正在走破产程序,退出医药流通行业。此外,据wind数据,2019年以来,已有200多家医药商业企业的GMP证书被收回或吊销。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药品流通行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一大波规模小、渠道单一的药品流通企业将难以为继,正加速被淘汰。
市场增速放缓
1万医药公司将出局
目前,我国药品批发企业有1.4万家,在这成千上万的药品批发企业中,90%是小型企业,企业集约度低、利润率低、管理效能低,行业素质整体不高,真正合规的医药商业公司不到3000家,存在较大的合规隐患。
近年来,随着带量采购、辅助用药监管、行业规模扩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医药商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增速逐年走低。
市场的过度分散,必然带来了恶性竞争、无序经营的现状,直接导致我国药品流通企业经营效率十分低下,参考国外经验,从政策和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将是未来主要发展趋势。
国家层面也多次要求医药流通行业加快重组,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2月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打破医药产品市场分割、地方保护,推动药品流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大型现代药品流通骨干企业。
同时,2019年,由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指出,要推进医药流通行业转型升级,提高流通市场集中度,形成一批跨国大型药品流通企业。
原CFDA安全监管司司长李国庆也曾指出:“我国1.3万家批发企业,退出1万家,剩余3000家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况”。
这就意味着,至少有1万家的医药公司将逐步被整合或直接出局,行业集中度将大幅度提升。
成本剧增利润骤减
倒逼中小企业出局
上世纪80年代医药商业企业的毛利率一般为17%~18%,利润率可达7%~8%,最高时纯利达10%。
近年来,由于药品招标配送费用根据药品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所以药价的下降也导致配送企业收入降低。
根据2018年财报数据,药品流通板块(不包括药店)毛利率为12.5%,净利率为2.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为8.2%。
特别是带量采购的冲击下,不仅是药价下降,配送费用下降。据业内人士估计,带量采购医药流通企业使同样的工作量收益至少减半(国采降幅>50%)。
此外,从上海第一批“4+7”扩围、第二批国采的配套政策和现实情况看,一方面,“一个企业的产品只允许在本地区委托一家商业公司”的要求强化了大型商业公司的渠道优势。
另外,在日益上升的人力成本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中小医药商业公司在成本剧增、利润锐减、终端覆盖网络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将不堪一击。
政策持续倒逼
商业公司功能弱化
广东、浙江、湖北等省市鼓励或试点“一票制”,由医保经办机构直接与药品生产或流通企业结算货款。“一票制”’改革将对医药流通企业带来巨大影响:
以往医药流通公司承担着垫资功能,一票制后,将不再承担垫资功能,应收账款减少,财务费用降低。在此情况之下,流通企业仅承担配送任务,沦为药品运输商,收入结构将会大幅调整,原先的药品销售收入将转换为运输收入,原先的药品购买成本转换为运输成本。
而面临第三方物流的竞争:顺丰、邮政为代表的第三方物流强势入局医药流通流域,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另外,随着带量采购、医联体、医共体的持续推进,药品准入的准入规则发生巨大的变化,原来需要商业公司通过当地人脉网络推广药品进院的模式,将变成直接转变化由上到下的“政策准入”。
以往医药流通公司承担着垫资、配送、开发功能,随着医改政策的持续推广,这些功能正逐步被弱化,未来,对药品流通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在这场“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中,只有那些成本控制低、配送网络覆盖面广、服务能力出众的大型商业流通企业才能胜出。而那些规模不大、盈利不佳的流通企业将逐渐退出市场。
而当下,对于这些中小商业流通公司,最关键的是如何进行模式重构和转型、如何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此你怎么看?
Copyright 2020 yaoxie.com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闽)-经营性-2019-0023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国A20150004
闽ICP备14018699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40006 闽公网安备35030502000131号 营业执照:91350300056126227U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备案编号:(闽)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01号
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闽)网药平台备字 (2023) 第000004-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