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
1、病史
临床常见的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90%),多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49—65岁)、老年男性(65—70岁)。继发性骨质疏松有其原发疾病的表现。
2、疼痛
58%的骨质疏松病人发生疼痛,以腰背痛最多见,占80%,并向脊柱两侧扩散。其中局限性腰背痛者占67%,腰背痛加四肢(或上、下肢)放射痛者占9%,腰背痛伴束带感者占10%,腰背痛伴麻木感者占4%,腰伸屈时出现肋间神经痛伴无力感者占10%。有的是无明显症状,在X线摄片时偶尔发现。一般而言,女性疼痛重于男性。初期是从安静状态到开始活动时出现腰背部疼痛,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久坐、久站等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时疼痛加重,可在日常活动如持物、开窗时诱发或加剧。胸腰椎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时,疼痛剧烈,可见脊柱后凸畸形和叩击痛。应用降钙素治疗,疼痛可缓解。偶见四肢放射痛和有麻木感的病人,多为重度骨质疏松性骨折压迫神经根甚至脊髓而出现的症状,应引起重视。
疼痛产生的原因:
①痛觉神经受压:骨的痛觉神经广泛位于骨小梁,骨皮质的骨小管内表面的骨内膜上,若发生椎体微细骨折,椎骨严重楔状变形或呈双凹征以及胸廓、骨盆变形;小梁骨的骨板被吸收或骨皮质的骨小管被吸收等造成支持力不能保护骨的痛觉神经时,即出现疼痛。
②驼背造成竖脊肌等腰背肌群张力增加,肌肉内血循环量减少,新陈代谢降低,出现肌痉挛,疼痛。
3、身长缩短、驼背
身长缩短、驼背是骨质疏松继腰背痛后的又一重要体征。因椎体骨内部全由骨松质骨构成,作为身体的支柱,易发生骨质疏松改变。椎体内部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疏松而脆弱的椎体受压,导致鱼椎样改变。若每个椎体前方压扁1mm,即可致脊柱前屈。负重大、活动多的部位,如T11-12、L3变形明显,甚至出现椎体压缩(椎体压编总和可达15-20mm,甚至更多),可使脊柱前倾,背曲加剧。椎体楔状变形或(和)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可形成驼背。驼背程度越重,腰背痛越明显。因椎体压缩和驼背,故身长缩短。坐高与身长的比例缩小,此为骨质疏松症的特点之一。驼背的轻重度与部位的高低,与多种因素有关。随着增岭、活动量减少,骨质疏松程度加重,驼背顶点的位置变低,屈度增加,从而引起膝关节痉挛,少数病人出现脊柱侧凸或鸡胸等畸形,严重者呼吸功能障碍。
4、骨折
20%的骨质疏松病人发生骨折,脆而弱的骨骼受轻微外力,如身体扭动、持物、开窗等日常活动等即可出现。以髋部骨折发生率最高,后果严重。其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4%,其次是胸腰椎、前臂远端、踝部等。骨折发生率与年龄或绝经后的时间呈正比。据统计:7079岁和80岁以上组与60-69岁组比较,骨折发生率前两组分别比后一组高出3倍和7倍。
脊柱压缩骨折的特点:>49岁的绝经后女性多见,60-70岁间发生率最高,此后不随增龄而增多。以T12椎体多见,其次是Ll和T11。有胸腰部剧痛,脊柱后凸,罕有脊髓损伤症状。
髋部骨折的特点: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和转子间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的女性,与年龄和骨质疏松的程度正相关。
骨折典型的受伤姿势是:平地滑倒,髋关节旋转、内收,臀部先着地。患肢呈屈曲、缩短、外旋畸形。
5、呼吸系统功能障碍
骨质疏松致脊柱压缩性骨折,以及脊柱后凸、脊柱侧凸、胸廓畸形,引起多个脏器功能障碍,其中以呼吸系统尤为突出。
虽然病人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及发绀者少,但久之可招致肺功能下降、肺气肿,严重者发生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等。
Copyright 2020 yaoxie.com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闽)-经营性-2019-0023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国A20150004
闽ICP备14018699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40006 闽公网安备35030502000131号 营业执照:91350300056126227U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备案编号:(闽)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01号
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闽)网药平台备字 (2023) 第000004-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