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北仑区人民医院在放射科窗口、门诊大厅等显眼位置摆放了「告病友」通知,核心内容就一个:从12月10日开始医用胶片不再默认打印,病人也无需支付相应费用,如果外院会诊或者涉及到第三方赔付需要胶片的自行到相关窗口缴费并补打。
北仑区人民医院实施新政的第一天,急诊科开具的X光、CT检查单为80个,其中真正缴费补打胶片的病人为个位数。
动作虽小,影响巨大,接下来预计有80%的医用胶片将不再被打印。
这意味着什么呢?宁波市一年的医用胶片市场规模超过2亿元,如果宁波市全部实施这项政策,这块超大份额的奶酪将不复存在!
超200亿市场要彻底崩塌?!
2016年,中国内地消耗医用塑料胶片总额超过200亿元。
医学影像早已进入完全数字影像时代,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已经具备PACS系统,“医用胶片在我们医院是不需要存在的”,很多临床医生、影像科医生、医院领导都持同样的观点。对胶片的依赖早已不是临床医生和病人,而是传统习惯和商业链。
云胶片开始出现。2015年3月,明天国际首家发布,累计已有至少二十家企业响应和推出云胶片解决方案。
如今我国的胶片市场,显然已经到了市场后期,价格越来越乱,品牌越来越多,本身也失去了原先的使用价值。
自从CT设备升级到十六排及以上,病人每次CT检查的影像少则三百幅,多则二三千幅,实质上胶片早已不可能承载足够全面和有用的影像信息,电子化载体成为自然的需求和趋势。
影像扫描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后处理和分析技术突飞猛进,影像工作者考虑的是,影像序列是否完整,扫描方法是否合理科学,浏览工具是否快捷完善,病情是否有发展,是否确实有必要重新做一遍检查。
借助于区域PACS和云影像技术,影像医生已经可以诊断和审核全区域的病人影像,甚至远在西藏、新疆的病人会诊请求。在这样的大环境里,自然不会有塑料胶片的生存空间!
食药总局:医用打印胶片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今年10月,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了最新修订的《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在新版《分类目录》第六大类医用成像器械说明中,有关影像记录介质的规范就指出,由聚酯(PET)片基与防静电层、吸墨层(二氧化硅、氧化铝、吸附墨水或墨粉)组成的喷墨胶片使用范围限于超声等医学影像及图文的打印,而CT、MRI、CR、DR等需要用于诊断依据的医学影像,则要采用激光胶片(含银盐)和热敏胶片。
而早在2015年,国家药监局连发两文规范医用胶片市场,其中明确定义了“医用干式胶片:由PET基板包被银盐和保护层组成。作为干式成像设备硬拷贝输出,用于记录医用影像图像。而不含银的由PET与涂层合成的材料只能称为“医用打印胶片”。
相比2015年的规定,今年的新版《分类目录》更加清晰、严格,不仅是CT、核磁,普通X光影像CR、DR的影像记录也排除了医用打印胶片,也就是说,新规从根本上界定了医用打印胶片不能用于诊断及在医患纠纷中的作为医疗影像记录证据。
国内医用胶片市场乱象群生
终端医院市场规模的消失,医用胶片代理商必然也会受到重创!
而不久前联盟才发布一篇文章代理商投诉卫计委、大批医院,大牌厂商也被重罚!,宁波盈升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爱克发干式胶片代理商的身份多次通过电话、信函、面谈等方式向辽宁省各级党政机关和174家医疗机构投诉、举报省、市卫生计生部门和有关医疗机构不按照降价后的价格采购爱克发干式胶片、严重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
结果系厂家经销商内斗,最终宁波盈升和爱克发全部被罚,爱克发最终解除和宁波所有分公司之间的合同!
这些内斗乱象的背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医用胶片市场的萎缩和经销商生存空间被剧烈压缩!
这里小编也收集了不同网友的观点:
@网友A
早该这样了!1,病人看不懂!2,医院的电脑联网,医生根本不需要胶片,二次就诊只需带同一就诊卡,都可以浏览本就诊卡所有记录!3,胶片显示病灶很多用肉眼无法分辩,不管是本院,外院及做为证据都会按检查报告为准!
@网友B
病人复查,转院,没有影像资料,可能不便于病灶对比和诊断。毕竟数字化联网也没有做到全国联网,并且数据资料容易丢失,各有利弊吧。
@网友C
我们医院已经实行了住院病人不打胶片,然而胶片费用照收,很多次都忍不住想告诉病人,想想真不爽
你们怎么看呢?
Copyright 2020 yaoxie.com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闽)-经营性-2019-0023 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国A20150004
闽ICP备14018699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40006 闽公网安备35030502000131号 营业执照:91350300056126227U
医疗器械网络交易服务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备案编号:(闽)网械平台备字(2018)第00001号
药品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备案凭证 (闽)网药平台备字 (2023) 第000004-000号